“家门口就业”的幸福——云南中烟“项目+资金”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
【新华企业资讯6月30日】"家门口就业,有着一份不错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现在生活很满足。"在复兴佳园扶贫车间工作的梁忠磊言语间,洋溢着搬迁后的幸福美好。
2019年12月,先天残疾的梁忠磊带着先天聋哑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从宣威市文兴乡白药村搬进宣威市易地扶贫搬迁城区安置点复兴佳园,在社区的帮助下,孩子就近上了学,夫妻俩也在云南中烟投建的复兴佳园扶贫车间上班。
图为入驻扶贫车间的诗雅服装厂
夫妻两人齐心,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加上一家人1700元的低保,每月的生活逐渐过得红火起来。
"住在这里,下楼就能买菜、就医、上学,关键家门口就能上班,活也不累,每天过得很充实;等大儿子毕业工作了,我们日子会更好。"在校服生产线上,梁忠磊娴熟地剪着线头,说着搬迁后的幸福生活,憧憬着未来的美好。
复兴佳园是宣威唯一一个安置规模上万人的安置点,共有来自全市24个乡镇(街道)的12495人搬迁入住。如何解决迁入群众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道坎。
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下,云南中烟"输血"与"造血"并举,投入1000万元,新建5000平方米的城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覆盖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1.25万人,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扶贫车间每年可实现租金收益30万元,稳定吸纳至少200名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就业。"曾挂职宣威市扶贫办副主任的云南中烟干部夏勇表示,云南中烟创新"项目+资金"帮扶模式,将资金投入转化为街道固定资产,通过扶贫车间"筑巢",吸引产业项目入驻,让更多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复兴佳园扶贫车间仅是云南中烟"项目+资金"模式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
会泽县新城搬迁群众逾8万人,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云南中烟筹集资金8300万元,帮助会泽县打造万亩蔬菜产业基地,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到基地务工。
走进会泽县道成蔬菜产业基地,工人们快速而熟练的分拣、包装着各类蔬菜。
"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孩子和老人,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生活也有了底气和希望。"周引芬是道成蔬菜产业基地的一名务工人员,因工作出色,她现在负责管理货品出入库统计,每个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图为会泽道成蔬菜产业基地育种园
"基地每年可种5茬蔬菜,年产14.6万余吨,年产值3.3亿余元。"据道成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友成介绍,为防范经营风险,他们引进云南维康农业公司采取土地及设施租赁的方式合作,基地可带动搬迁群众稳定获得"三笔收入".
杜友成耐心的解释道,一笔务工收入,务工人员可以获得2.5万元的年收入;一笔是返租倒包收入,即搬迁群众在经过培训掌握生产管理技术后,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实现订单生产、自主管理,按每户管理经营2亩计算,可实现2500余户搬迁群众户均至少有4万余元的收入;一笔是资产托管收益,基地通过资产托管,每年可实现经营收益2000余万元,80%用于公益性岗位,可提供公益岗位1700余个;20%用于补贴安置区"爱心超市",引导搬迁群众以劳动换薪酬,以积分换物资,激发内生动力。
云南维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主任柴俊介绍,当前,基地常年和季节性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搬迁群众5000余人务工,人均年固定收入在2.5万元左右,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27岁的丁坤丽以前在昆明打包理菜,现在搬迁过来继续在车间干着老本行,凭借规范、熟练的技术,生产淡季都得挣得5000元左右的工资。
"在家门口工作,既免了房租、又能陪着孩子,更能照顾老人。"丁坤丽一边说着一边扶了扶一旁走过来的孩子,原来是丈夫带着孩子来接她回家了。
"我来帮你。"丈夫挽起袖口,戴上口罩、手套,笑呵呵地帮起忙来。
"这才是真正的家门口就业。"一旁做工的工友打趣地说道。一时间,紧张忙碌的车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就是‘家门口就业’的幸福。"曾在会泽县挂职帮扶2年的云南中烟干部代龙鑫看着群众幸福的笑容不禁感慨,能为搬迁群众带来暖暖的幸福,就是对我们云南中烟帮扶工作最大的肯定。(陈帆、唐俊)